首页>检索页>当前

道德与法治教育跨学科融合的意义、方法与策略

发布时间:2025-05-09 作者:袁小梅 孙建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

摘要:在道德与法治教育领域,跨学科融合可以通过主题学习法、单元立意法和行为体验法实现,具体操作中可运用活动任务、问题解决、大思政项目、素养评价等策略。最终可以实现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知识生成、价值养成和行为习得的效果。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育;跨学科;跨学科融合

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和用好“大思政课”的过程中,道德与法治教育需要做好跨学科融合,为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为此,需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和策略。

道德与法治教育跨学科融合的意义

当前,相对独立的分科教学活动还无法真正使学生充分理解道德与法治的规则、要求和观念,并真心遵循这些内容去行事。因此,实施道德与法治教育跨学科融合势在必行,具体来说,具有以下意义:

以不同学科知识的整合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通过不同学科理论和方法同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整合,能够实现学生身体与精神、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以不同学科思维的迁移提高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质量。学科思维迁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不同学科思维迁移,跨学科融合能够将不同学科领域内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运用于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现象分析和问题解决,从而提升学生解决道德与法治问题的能力,提高了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质量。

以不同学科课程的协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发展。《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要“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各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通过不同学科课程协同,跨学科融合能够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实现主体合作、资源共享和目标一致,协同推进道德与法治教育在不同课程中一体化发展,形成教育合力。

道德与法治教育跨学科融合的方法

课程及其教学是学校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在课程教学的实践活动中,道德与法治教育跨学科融合有以下三种方法:

主题学习法。主题学习法是指让学生运用主题(包括任务、项目、课题)形式将不同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并与自身主体经验进行关联,从而达成道德与法治教育目的的研学方法。

例如,某中学英语假期作业要求学生制作“非遗”美食vlog(英文版)。本次活动涉及食物选材和配料、食品调色和造型、英语表达和表现、灯光场景和音乐背景的布置、拍摄角度和运镜手法选择、地方文化心理分析等多学科知识和思维。本次主题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意识,并引导学生增进对家乡的情感,主动传承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主题学习法是道德与法治教育跨学科融合的重要方法。学校应针对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现状、问题和时代需求来确定学习主题。学生也可以通过社团、班会、德育主题活动等活动课程,向学校申报学习主题,通过小组或团队成员的合作,完成主题学习任务。

单元立意法。单元立意法是指学科教师将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具体要求确定为单元主题,以此统摄单元目标的确定、单元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作业及考试评价的实施,[1]并贯穿在该单元教学过程中的方法。

例如:某中学初三化学教师以“理解并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为单元主题开展跨学科融合的单元立意活动。该单元立意活动有4个环节:回顾知识——引导学生归纳初三化学中关于“自然界的二氧化碳”的相关知识,理解碳达峰碳中和的含义及意义;集思广益——引导学生回顾其他学科学段已经学过的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相关知识,使学生从不同学科理解碳达峰碳中和的意义并获得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理论方案;问题解决——向学生提供学生所在地区碳达峰碳中和的监测指标及其走向,并要求学生结合所在地区经济和社会环境发展与规划,分组分析碳达峰碳中和的控制策略;能力提升——要求学生撰写一份咨政报告:《关于某地区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建议》。

单元立意法既可以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实施,也可以在其他学科中实施。各学科都要真正树立大思政课的观念,积极在学科教学中实施道德与法治教育。各学科教师可以利用“单元复习”“教学实践”“课后服务”等教育环节,将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具体目标确定为单元活动主题,开展跨学科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

行为体验法。行为体验法是学科教师针对学生存在的道德与法治教育问题,让学生在身心参与的活动中运用跨学科知识和思维体验“道德与法治”知识、情感和态度的方法。

例如,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冰心的《荷叶·母亲》和朱自清的《背影》等课文时,针对学生对父母之爱的感受不深切、理解有偏差的现象,让学生阅读课文后以自己的母亲或父亲为对象进行写作,并在小组中交流自己写作中所表达的感情,体味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亲情之爱。又如,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在教学“延续文化血脉”课程时,针对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少情感体验和活动感受的现象,要求学生分小组选择完成以下作业:梳理某个文化遗产的历史变迁;选择一种古代工具,进行创客设计;画一张弘扬传统美德的场景图;汇编学校所在社区的美德故事等。通过这些作业加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体验。

行为体验法是道德与法治教育从学科教学转向教育实践的方法。这种方法使学生在身心参与中获得道德与法治情感体验和行为经验。当前,各学科教师应提供让学生身心参与的真实情境,让学生将道德与法治的知识、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融入跨学科的思维和行为活动中,实现道德与法治的教育目的。

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课程和实践构成学校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施体系。主题学习法、单元立意法和行为体验法相结合,实现了道德与法治教育跨学科融合的知识整合、思维迁移和课程协同。

道德与法治教育跨学科实施的策略

教育是真实场域中的知识建构、思维生成和行为养成过程。在分科教学的现实背景下实施道德与法治的跨学科融合,还需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以活动任务确立德育课程的主题。德育是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主要途径,要在学生活动目标中融入学校德育主题。可以考虑的活动如制定民主的班级管理制度、调查社区居民的法治意识、设计校园的绿化地带等,使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表扬、表演、表现、展示等方式有具体的知识内容和行为指令作为依托。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必然要融入多学科的知识和思维,实现道德与法治教育跨学科的知识整合、思维迁移和课程协同。

以活动任务确立德育课程的主题,不仅实现了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跨学科融合,同时也增加了德育活动的过程体验性,使德育活动从关注效果转向同时关注效果和过程。

以问题解决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实践。社会实践是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环节,要让学生在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解决本身具备跨学科属性,能让学生用身心统一的多学科知识和思维探究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问题并提升感受性,从而实现知识生成、获得行为体验。

例如,在参观革命遗址活动中,要求学生思考并完成“某革命遗址蕴含了什么精神或价值”“如何弘扬这种精神或践行这种价值”等问题。在参与社区法治宣传活动时,要求学生调查、分析并完成“某社区居民法治意识和行为存在哪些误区”“这些误区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如何向某社区居民宣传法治观念”等问题。围绕这些问题,学生从不同的学科理论和方法出发,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以问题解决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实践,还可以提升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趣味性和探究性。

以大思政项目激励跨学科教研共同体的构建。大思政课项目包括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文体节目、弘扬传统文化的资源开发等。学校在各类活动中实施大思政课项目,可以引导各学科教师开展跨学科对话、研讨,自觉形成跨学科教研共同体。在跨学科教研共同体内,不同学科教师主动关注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主题学习、单元立意和行为体验,积极为跨学科融合的设计与实施献计献策。

例如,某小学体育、语文、道德与法治等学科教师组成教研共同体,给五年级学生设计了“跨过鸭绿江”趣味运动节目。某中学英语、美术、语文等学科教师组成教研共同体,开发“长寿特色文化”学生英语读本。实施大思政课项目也可以增强课程思政的创新性和创造性。

以素养评价推进学科课程思政。开展素养评价,要兼顾德智体美劳各项素养指标,对学生的综合思维、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实施成长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开展素养评价在于“优化教育生态、推动教育教学回归立德树人的初心本源”,[2]以道德与法治教育跨学科融合打破学科本位,促进学科课程思政的实施。

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课程思政的实践案例要为素养评价提供更多的探索。只有学校教育建构起基于学生发展的素养评价体系,教师才可能主动并创造性地开展跨学科融合,在不同形式的实践中实施立德树人。

在以上策略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为道德与法治教育提供认知内容、体验水平和价值目标。活动任务、问题解决、大思政项目和素养评价,共同构建道德与法治教育跨学科融合的策略体系。这些共同服务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永林.准确把握语文课堂的教学立意[J].江苏教育,2022(27).

[2]王泽来,孙旭.思想政治素养评价的现实考量与进阶探索[J].中国考试,2023(09).

❋ 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中学思政课堂的实践”(课题批准号:K23YG1130133)的研究成果。

(作者袁小梅系重庆市长寿区初中政治教研员、特级教师,孙建系重庆市丰都县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培训处主任、中学政治教研员)

责任编辑:单笑斐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